也來寫篇開箱文:家用外出兩相宜的Nintendo Switch (Joy-Con篇)

最近午休時間常常看到幾個同事相揪躲到樓梯間去,每次都沒找我還在想是不是被排擠了(淚)。某天決定秉持柯南精神偷偷跟蹤他們,才發現原來是午休時間都跑去樓梯間聚眾玩 Nintendo Switch !正好女友生日快到了,由於他是個任天堂粉絲,看來現在正是入手 Switch 的最佳時機,既能當作生日禮物,也可以當作家用主機,更是出門在外打發時間的好東西,可說是一魚三吃,一箭三鵰,賺!



Nintendo Switch Joy-Con


台灣是在2017121日正式發售,我在12月中網上訂購,兩天就到貨了,看來供貨是蠻充足的,不太有缺貨的狀況。首先來一張大合照!



我買的是台灣公司貨,主機+馬力歐賽車八的組合。因為考慮到馬上就想跟三五好友一起玩,所以就在眾多Switch組合中選了適合多人同樂的馬力歐賽車八,以及額外購入一對Joy-Con(綠色與粉紅色)。

先來把本體打開來看看裡頭有哪些東西:



有主機螢幕一台、Joy-Con手把一對、握把一隻、腕帶一對、連接螢幕的底座一台。

接著來看一下主機本體:



螢幕6.2吋大,說大不大,說小也不小,比市面上大多主流手機的螢幕還要大,但解析度只有720P,必須要用底座轉接到電視上才有1080P的解析度。


主機上方除了有基本的電源鍵、音量鍵之外,還有3.5mm耳機插孔、以及一個遊戲卡帶插槽。背面有一個支架,張開即可立在桌上,如果沒有接電視玩的話,這個支架就可說是非常重要啦!

因為Switch可以詳細介紹的地方太多了,這次我就先以 Switch 最大的特色:「組合式手把」Joy-Con來做初步介紹,之後再介紹其他的特色。

本次Switch的手把設計可說是讓Switch跨足家用主機以及掌機的關鍵,這劃時代的設計比起當年Wii切入輕度玩家市場更為重大。

首先來看看第一種:掌機型態。




一對Joy-Con可以分別與主機螢幕左右合體,變成一台可以雙手遊玩的掌上型主機。主機螢幕大小6.2吋,重量398G。其實一直手持遊玩也是蠻累人的……

左側Joy-Con(藍)有一個蘑菇頭、上下左右四個鍵、截圖鍵、-鍵,左手食指處則是L鍵與ZL鍵;
右側Joy-Con(紅)也是一個蘑菇頭、ABXY四個鍵、HOME鍵、+鍵,右手食指是R鍵與ZR鍵,底部還有一個IR Motion Camera。不難發現一組成對的Joy-Con其實按鍵也是對稱的。
螢幕本身可以觸控,所以就算沒有手把也可以直接透過點擊進行一些簡單的操作。
這種型態適合用於螢幕無法好好找個地方放置,必須手持遊玩的場合,例如說搭車、等車。



第二種:標準握把型態。





Switch本身附有一個可以組裝成一般電玩搖桿的握把,把成對的Joy-Con組裝上來就可以成為一個非常適合長時間遊玩的搖桿。這種型態適合用於螢幕可以安置或者輸出,而遊玩的遊戲比較適合單人進行的動作遊戲或者角色扮演遊戲。



第三種:分離合併使用型態。




這種型態可以將兩隻成對的Joy-Con分別用左右手持有,類似Wii的把手使用方式,在這個設計上可說是承襲了Wii的血脈。搖桿本身除了體感之外也有震動功能,因應遊戲不同而作用。這種型態適合用於螢幕可以安置或者輸出,而遊玩的遊戲需要利用Joy-Con本身的動作偵測機能的場合。



第四種:單邊使用型態。




四種Joy-Con型態中最厲害的就是這一種啦!僅需要一邊的Joy-Con就可以當作一隻獨立搖桿使用!Switch這次非常主打party game類型的遊戲,而party game通常不需要太多的按鍵,雖然用雙手拿這樣一隻小小的Joy-Con進行遊戲沒有很舒適,不過加減使用還過得去啦!單獨使用一隻Joy-Con時,原本的側邊會多兩個鍵可以使用,分別是SLSR鍵。這種型態適合用於螢幕可以安置或者輸出,遊玩的類型則是適合兩人以上的多人遊戲。



最後來介紹一下底座的部分:



底座是一個凹槽,只要把主機本體放進去就會自動轉換成為TV模式。這種方式真是令人懷念起以前超級任天堂時代插卡帶遊玩的時代呀!(一不小心透露了電玩資歷)

不過之所以說『放』進去而不是『插』進去是因為凹槽內部並沒有特別需要插進去的卡榫,初步推測是用感應的方式來傳輸資料,這機制目前還沒參透,值得日後來研究研究......


底座的背面有是一個蓋子,掀開可以插入電源線以及HDMI線,一切都備妥後就可以在電視上遊玩囉!



以上是本次針對主機本體以及Joy-Con的開箱介紹,更細節的功能以及遊玩體驗就有機會再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啦!我要找幾個人一起來四人尬瑪莉歐賽車惹,改天說,掰!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