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攝的是眼中的浮光,還是心頭的掠影?


IMG_6328

哥學的不是攝影,而是觀察的方法與藝術。




時值 2014 年十二月初,理論上台北應該已經進入了寒風凜冽的冬季,是日的天氣卻宛如夏日。冬日和煦的陽光是如此難能可貴,吸引著男女老幼外出踏青。這無分種族、地位、貧富、信仰,只要出門就能夠享受的陽光,或許是這世界上少數無法被特定人士佔有,任誰都能夠平等享有的資源。

而對仰賴光線維生的攝影同好來說,更是對艷陽高照的好天氣趨之若鶩。這天,大安森林公園遍地是席地而坐野餐的家族,遛寵物玩小孩的人們,以及一群群的攝影同好。

「看!那邊有一群變態大叔拿著相機圍著一個穿著清涼的辣妹,一定是攝淫師在外拍,豪可怕ㄚ~~~」
在所謂「類單眼」、「微單眼」、「輕單眼」大行其道的今日,要入手一台平價兼具水準的相機,並非難事。更不用說智慧型手機滲透率將近七成的台灣,拍照並不是特定人士的專利或者特權,但是大眾卻對外拍這樣的行為有著深刻的誤解,其中原因實在令人費解。

恰巧此時我也身在一個外拍團中,不過我們沒有穿著清涼的辣妹,而且進行是相當正派且頗具深度的攝影課程。儘管旁人如此揶揄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,但總是不禁令人再次蹙眉深思:


◎我一開始是為了什麼而拿起相機,進而開始學習攝影?
◎我現在拍出來的照片,稱得上是優秀水準的攝影嗎?
◎一味跟著別人的腳步,在同樣的地方拿起相機取同樣的景,不過就是拍出一樣的照片而已。到底要如何拍出與眾不同,有自己風格的作品?


這一切的問題,都在我參與了歐老師的攝影課程後,逐漸得到了答案。


IMG_8301


2011 年我入手了第一台的相機:SONY NEX-5後,帶著它走過歐洲十國。當時不過靠著智慧模式走天下,卻覺得怎麼拍怎麼好看,除了明媚的異國景色之外,或許還有部分原因是對照組是同行友人的小DC吧。隨後去了兩趟日本,卻感覺到無法用手中的相機拍出超越以往水準的照片了。

任何一方的高手在名震天下前,必經的過程「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,見山還是山。」鑽研任何一門學問,皆是如此。明顯地,要持續提升相片水準的方式有兩個:提升自身技術,或者升級器材。

2014 年中我入手了第二台相機:Canon 70D。雖然立馬可以察覺相片水準有了提升,但是馬上又遭遇到了新瓶頸。恰巧,此時我的好友爽哥為我開啟了一扇窗:要不要一起來上攝影課呀?雖然這起手勢挺像直銷,不過我想應該不是吧......

自 2014 年九月開始,直到今日將近一年的時間,我陸續參與了歐老師眾多攝影課程的其中三門:基礎攝影(前)、人像攝影班、攝影文化論。



歐老師的課程開宗明義就告訴同學:「小DC也能夠拍出好照片」,技術才是拍出好照片的關鍵,而不是昂貴的器材。仔細一想也確實相當有道理,難道棒球好手之所以有高安打率,是因為他的棒子特別厲害嗎?或者,鋼琴大師之所以能彈出動人心弦的樂曲,是因為他用的鋼琴特別高檔嗎?答案顯而易見。因此,在歐老師的課程,並不會因為拿單眼或者小DC而有差別待遇,更不會有學習的障礙。

新聞記者出身的歐老師,廣博且紮實的攝影知識不在話下,不論同學提出什麼樣的問題,老師都會深入淺出地說明。一門「攝影基礎前」,就勝過自己數年毫無系統囫圇吞棗的學習,課程內容針對光圈、快門、ISO、白平衡、取景、構圖、對焦,各個擊破。我以為我相當熟悉自己的相機,直到上完一學期的課,我才知道以前了解的不過是皮,現在才能說是熟悉相機的骨。

課堂中也經常以他在新聞領域的專業,針砭時事,更是道破了攝影界一些不為人知的黑暗面。但他真正要教給同學的,不是相機的操作,而是觀察的方法。有句話是這麼說的:「攝影的關鍵不在機身與鏡頭,而是後面的那顆頭。」同樣的場景,同樣的相機,不同人來掌鏡,就會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。是否能夠稱得上會攝影,就在於是否有異於常人的觀察力,仔細檢視現場環境,進而拍出自己心目中所想要詮釋的照片。

一味跟隨別人的腳步拍照,結果不過就是一張又一張的複製品而已,留下的不過是眼前的景物,卻不見得是自己心中真正想拍的。唯有透過觀察,豐富自己的眼界,活用知識與經驗,才能夠使自己的作品與實力不斷提升。觀察與思考,才是歐老師真正在這系列攝影課中,所想帶給同學們的。

實際參與課程一年,發現同學平均年齡之低,以及素質水準之高,完全打破我對傳統攝影課程的想像,在當今這世道實在難得。相較於在寒冬中請了濃妝豔抹穿著清涼辣妹的外拍團以及專門出產「令人髮指」的照片的攝影學會,歐老師的攝影課程雖然沒有喧嘩取寵的廣告,也沒有穿著清涼的外拍麻豆,卻可稱為是攝影課中的清流,有如那年冬天去大安森林公園外拍的暖陽一般,彌足珍貴。


如果你想學攝影,不想花大錢買器材,想擁有一群年輕有活力有想法的同學,歡迎加入我們。報我的名字...... 沒有優惠!


Aura's Article——全台最專業的新聞傳播教學部落格

留言